中國的電商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跨越了一道道鴻溝,成就了一批批的電商企業。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隨著支付、安全等配套體系逐步完善。然而,電商來勢洶洶,線下傳統企業紛紛觸電,卻并沒有解決電商環節的局限性。當人們都把目光聚焦線上時,物流的先天掣肘,如何解決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倒成了行業發展的痛點,成了行業巨頭大戰的最后一塊市場。 線上,京東商城、1號店和亞馬遜中國等大型電商的運營模式幾乎都是在多個物流集散樞紐建立自己的倉庫,把貨放在倉庫里,有訂單來后,從就近倉庫發貨到消費手里。這樣的模式看起來天經地義,卻存在著先天的短板,龐大的物流成本并不能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體驗。 線下,順豐在2013年就開始在主要業務的寫字樓部署建立自己的智能快遞柜,加快最后100米派送的效率。但是,由于各大物流與電商公司之間的競爭關系,其自主搭建的快遞柜,也只能自己使用,不能開放給第三方。因此,柜子的使用率就會成為大問題,并無法解決物業公司及業主的問題,更不用說進入小區了。 在“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問題上,可謂是說著容易做著難。南京魔格公司另辟蹊徑,反向思維,在南京180個小區開始投入“格格貨棧”的智能快遞柜。一方面順利解決了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快遞員可將快遞放進“格格貨棧”箱子,收件人憑微信收到的提取碼即可自行提取貨物,避免了因為主人不在家、或物業公司代收等造成的快件丟失問題。同時,在快遞人員派件效率上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魔格打破了傳統電商的固化思維模式,將O2O反向玩轉。傳統意義來說,一般商家獲得流量,都從線上各種活動、營銷等手段引流至線下,魔格卻打破這一思路,通過線下智能快遞柜獲取流量與用戶。舉例來說,“格格貨棧”智能快遞柜平均每天處理約200個包裹,就是說每天至少200個人要接觸這個設備。從互聯網的角度來思考,pv和uv的附加值則非常明顯。 所以,“格格貨棧”智能快遞柜不僅成為線下流量的集聚入口,同時,智能快遞柜是部署在社區的一個智能終端。除了收取快遞外,還可提供諸如水電煤氣繳費,信用卡還款,手機充值等便民業務,以及政府預約,社區電商等。2013年在南京試點了幾個小區后,短短幾個月的運營,格格貨棧平臺上便已經集聚了一千多名活躍的快遞員,10來萬的活躍收件人,平均每個小區滲透率達到70%。放眼望去,O2O行業的未來,新的商業模式也必然是一種以引流為主導的商業模式,真正的收入模式將類似于淘寶,應該來自于用戶,來自于流量,而魔格在這一點上抓的很好。 如果說電商是線上為主,O2O則是線下為主。和線上相比,線下的用戶基數、市場空間其實更大,魔格在線下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口——以物流切入社區O2O。魔格CEO鄭偉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小區看似開放,其實是有圍墻的,要做社區O2O,首先要能有可復制的方案打通這個圍墻,智能柜是很好的切入點;不僅進入了小區,還天天要用到,解決了物業,業主,快遞三方的問題。柜子是社區線下流量的一個入口,除此之外,魔格對柜子的定義是其不僅僅是個柜子,后續還要不斷升級,大家將其當作一個可進入小區的且天天要用到的硬件設備,就可以想象到這個設備的價值,硬件不斷升級,或許能成為社區便利店的補充甚至取代。所以,柜子不僅僅是柜子,即使硬件自身,也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衍生服務就更多了,社區電商,生活服務等等。其算是一個機器人地推員,智能快遞柜的價值需要一整套的運營體系來支撐。” 其實,社區電商模式的成功,需從 4 個維度談起。第一是社群規模;第二是多方平臺供應鏈條的完善;第三是所謂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第四則是可持續化發展的商業模式基因。從實際運營上來看,目前社區電商模式中并沒有幾家非常有代表性的。然而,魔格卻能先抓住行業痛點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利用智能快遞柜突破圍墻,有效抓住了來自線下社區的持續流量,幫助巨頭把戰火燒到社區里,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估量。 |